1)第十二章 华夏的诗歌文化,第一关卡_国运诗人:我有一诗,诗成镇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此时,苏明已经与大长老还有一批专家学者见了面。

  大长老一见到苏明,激动的就给了苏明一个拥抱。

  而当触碰到这位老者的身体时,苏明的眼眶都红了。

  太瘦了,实在是太瘦了,仿佛风一吹就能吹倒。

  可就是这样瘦弱的老人,却在这绝望的一年里稳住了华夏。

  没有暴动,没有颓废,而是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想想也知道这位老人为华夏呕心沥血到了什么地步。

  能撑到现在,真的是全靠一股意志力在撑着。

  即便是先前奖励了五年的寿命,老人的身体也是亏空虚弱的不像样子了。

  在拥抱的时候,苏明悄悄从自己的身体里逼出了一滴鲜血,让血液从毛孔渗入了老人的身体。

  这样能逐渐改善老人的体质,调养老人的亏空。

  最起码能让老人的睡眠质量好一点,睡个安稳觉。

  这也是苏明能做的一点微不足道的事情了。

  而在简短的寒暄和介绍之后,

  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就迫不及待地问道。

  “苏先生,您做的那首《过伶仃洋》,是否真的是传说中的华夏古诗?”

  其他专家学者们也是忐忑不安地看着苏明。

  虽然先前有过猜测,但在苏明证实之前,这也都是猜测罢了。

  这个答案,对整个华夏来说都太重要了。

  不仅可以极大的提升民族自信心,也标志着华夏可以开始研究自己的诗歌体系,而不用去研究其他国家的东西。

  所有人又是忐忑不安,又是怀着一丝期待,小心翼翼地看向苏明。

  苏明也深知这个世界中的华夏文化断层的情况。

  而他来,就是要再现前世华夏华美诗篇的!

  于是苏明认真地点了点头,斩钉截铁地道。

  “没错,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属于我们华夏的古诗。”

  在所有人目露狂喜的时候,苏明继续道。

  “我们华夏,并不是文化的荒漠。

  正相反,我们有着比任何国度都璀璨的诗歌文化。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作出了不朽的诗篇——《诗经》。”

  “《诗经》中有描写男女情爱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

  “有描写下同心共赴国难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诗经》用质朴的语言描绘着祖先们的生活,从《诗经》开始,就奠定了诗歌在我们华夏血脉中的位置!”

  “我华夏,诗才何其之多也!”

  “楚辞有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汉赋有贾谊,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乐府诗独具一格,质朴动人,传承《诗经》之风。”

  “建安风骨有曹孟德,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真一世之雄也!”

  “而就是这样的璀璨,都依旧不是我们华

  请收藏:https://m.tp1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