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三十一章雕栏玉砌应犹在(五)_崇祯大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明眼人很多。

  孙承宗能够看得出来的东西,也一定能有别人看得出来。

  而孔家在当地是什么德行,只要是去过山东的人都知道,若是按照崇祯规定的律法来办事的话。

  孔家上上下下,绝对都要去修路。

  “孔家难办了,就看整个天下的读书人,是不是会联名上书,让皇上多一点顾忌。”

  高弘图手中的茶碗的茶水,已经冰凉了,不自觉的喝了一口,仿佛给自己的肚子里,放了一块冰块,瞬间就清醒了过来。

  “孔府是天下读书人最后的颜面了,若是皇上真的一点面子都不给的话,我看大明内部又要烽烟四起了。”

  袁可立来的晚了一点,还没有深刻的感受过,崇祯治下的律法法规。

  孙承宗可是一直在观察着登基之后的崇祯,在京师第一次换了朝臣的时候,他还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

  可时间拖得越久,就知道自己的机会越是渺茫。

  崇祯是一个不愿意妥协的人,更是一个较真的人。

  “恐怕皇上巴不得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呢。”

  崇祯是怎么忽然崛起的,孙承宗在几人当中最有发言权,若不是陕西一带出现了反贼,那可能迅速的拉起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

  就凭京师王冲手上的哪一点人,最多可以保证,政令在京师范围内还有点作用。

  只有养在深宫之中的皇帝,才符合全天下所有文臣,儒生的利益。

  至于嘴上喊得治国平天下,可前提也要做好修身齐家吧。

  所以在齐家没做好之前,治国就得先等一等。

  袁可立在发愣,历史上这么暴脾气的皇帝可是不多,只有高弘图有些无语。

  仔细的想一想,似乎乱起来了,更利于崇祯掌控整个大明。

  “当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啊。”

  山东。

  齐鲁之地。

  首先将齐、鲁联系起来的是孔子。

  他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过了不久,他又说:“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左传·定公十年》)又进一步强调了两国文化的内在联系。

  所以此地也是孔孟之学盛行的地方。

  孟子已经悄悄的沉寂了下去(被朱元璋给干下去的),孔子还在接受者四方学子的供奉。

  而孔家作为孔子的后代,自然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

  而这种优越感不是来自学问,更不是做出了什么对每一朝,每一代的国家巨大的功绩。

  而是其本身的的那种血统在作祟。

  都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可孔家已经延绵了不知多少代,这就说明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不是孟子说谎了。

  就是孔家这种世家,真的是整个天下所有人的需要。

  还是不可或缺的那种。

  更是超出了许多顶级世家的那种潜力。

  而这种连皇帝都惧怕的影响力,居然没有一个皇帝想着如何去蒂,不但没有加以限制

  请收藏:https://m.tp1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